联系电话:028-86256396

在“两个结合”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访问:次 更新时间:2024-10-11 14:36:25


在“两个结合”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作为“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产生了深刻彻底的“化学反应”,塑造了新的文化生命体,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表征。
 坚定文化自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是民族精神的基石,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自信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文化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深层支撑作用。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完善的科学理论。因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党的理论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不但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借鉴与启示,而且为我们党保持先进性、体现时代性、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根植中国并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厚底蕴与肥沃土壤,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丰富的精神滋养和文化浸润,也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坚实厚重的历史支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新时代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对传统文化梳理和研究,理清其历史脉络和思想精髓。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和当代启示,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同时,应结合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诠释和解读,挖掘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契合和共鸣之处。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更加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一方面,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教育、宣传、研究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和文化创意等新型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便捷的方式呈现,打造出更多具有文化内涵和创意价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新的文化形态。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新时代,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多种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注重理论宣传和教育引导,注重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注重发挥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风尚。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和道德教化,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重要载体和支撑。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第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覆盖面,让更多人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通过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第三,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文化产业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增进文明交流互鉴。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和传承民族文化,让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向中国人民介绍多姿多彩的世界文明,向各国人民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旺盛生命力,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宽文化艺术交流渠道,展示各国文明独特魅力。搭建交流平台,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多层次、宽领域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推动不同文明和平共处、相互借鉴、共同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