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28-86256396

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
访问:次 更新时间:2024-05-14 11:07:01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对于我们这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在福建工作时,在山区干过,也在沿海干过。当时我就提出大食物观,肉、蛋、禽、奶、鱼、果、菌、茶……这些都是粮食啊。”“所以,我先后提出要建‘海上福州’和‘海上福建’。”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大食物观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 “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30多年来,福建立足资源禀赋和农业特色优势,牢固树立并深入践行大食物观,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推进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食用菌、林竹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食物供给更加丰富多元,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展现了大食物观的实践力量,对于各地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必须深刻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更加注重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年原粮消费量由1978年的近248公斤下降到2022年的约130公斤。“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耕地以外,我国还有40多亿亩林地、近40亿亩草地和大量的江河湖海等资源。我们要转变观念,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福建依山而居开发“森林粮库”,傍水而栖打造“蓝色粮仓”,依托技术发展设施农业,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向适宜区集中、向产业园区集聚,让食物品类更加丰富、结构更加优化、品质更有保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善于运用系统观念,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食物供给从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从过去到现在,从福建到全国,大食物观彰显出更为迫切的现实意义,蕴含着更为宝贵的时代价值。奋进新征程,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充分挖掘资源禀赋优势,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一定能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